為什麼我們專注於製造業?
- kalan277
- Jun 23
- 2 min read
台灣的 GDP 組成中,約有 35% 為製造業,總額為兩兆三千億多台幣。
如此龐大的市場下,台灣的加工製造業仍然面臨著相當巨大的數位轉型挑戰。例如以紙、傳真為管理的流程,在動輒幾千張的圖紙下,管理變得相當繁瑣;估價過程往往需要經驗老到的師傅執行,導致廠商無法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——開發與提供技術上。
除此之外,製造業普遍有數位轉型較為緩慢的問題,對於網路、銷售的經驗較少,導致業務務法得到有效增長。
工廠的效率敵人 — 採購
工廠收到需求之後,視情況需要從其他供應商採購零件。
光是採購業務就佔整體支出的六成,因此節省支出帶來的效益是相當巨大的,甚至是每家廠商展現自己手腕與領域知識的重點。
要怎麼節省支出呢?關鍵在於控制成本,也就是所謂的「估價」。
估價業務極為困難,材質、表面處理、加工處理、最大邊界、設置時間、刀具模具損耗等等,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。
因此估價業務通常由工廠裡資深的老師傅負責,而且需要累積大量經驗的關係,經驗很難傳承。
工廠花費極大的心力估價,若無法順利拿到訂單,很容易陷入生存危機。採購可以說是製造業當中最重要,卻仍待改進的一環。
製造業的採購難在哪?
我們認為製造業的採購之所以困難,在於它需要層層外包的特性。這就像傳話筒一樣,一旦經手的層數太多,勢必會出現彼此認知的不同。
例如,圖面本身的資訊或指示不明確,而製造商憑藉著自己的理解做出來,導致客戶不買單;又或者是靠著產業當中的潛規則去推敲,但最終成品卻不符合品檢,導致來回溝通次數增加,進而導致交期拉長。
下游的問題需要從上游解決 — 圖面
這是一張工程圖:

裡頭包含各種資訊,其中影響支出的部分在於用料、尺寸、加工方式、零件等等。要正確解析工程圖並不容易:
標注的數字可能會有垂直、斜的情況,一般 OCR 的效果極差
工程圖沒有完整的統一規範,各個工廠可能有自己獨特的規則與記法
更白話一點來說,就是工程圖天生並不是一個結構化的資訊,然而對工廠來說,這是他們最重要的資產。
舉例來說:尋找相似圖、標註尺寸資訊、產生 BOM 表、識別圖號方便之後管理等等,這些資訊都需要從非結構化的工程圖裡頭解析出來。
CADASU 的分析圖面功能,就是將非結構化的圖紙,轉為結構化的資產,進而幫助工廠達到節省支出的目的。
CADASU 是台灣第一家導入 AI 幫助改善製造業流程的公司,正因為沒有先例,需要解決的問題也相當有挑戰性,是個相當有趣的題目。
我們希望改善這個規模兩兆多元的市場,為製造業帶來更多曙光。
若您也對 CADASU 的產品有興趣,或者有任何想要改善工廠效率的需求,都歡迎填寫表單或直接來信給我們!